令人陶醉!看“光”艺术展,如何“秀”你的光?
人类自有目的地欣赏艺术历史以来,艺术的魅力常在于不确定的迷离情境,以及充分预留的想象空间,令很多设计师都有不同的领悟和思考。然而,在尊崇观念的当代艺术展览领域,越来越多人关心怎样在展览设计上引起观众的瞩目,促进文化和艺术无界交流。
我们在《旧约》中读到的创世传说,了解犹太人中的第一个认定了真神的存在以及传颂的不朽的奇迹。因为神说:“要有光”,黑暗被曙光劈开,帝国疆土开始孕育着文明的气息。《人造月2》是一个由多个屏幕组成的装置作品,直径4米的球体悬浮在空中。屏幕的发光球体被许多旋转的偏光片所覆盖,偏光片对光线的折射与反射给观众呈现出无法预计的似彩虹般的色彩。每一个片的运动是随机产生的,所以观众在随着球体走一圈的过程里,能看见五彩斑斓而又不断变化的球体效果,光的运动变化直观凸显。展览中的灯光设计强化了这种暗示,使得极具象征感与被凸显而出的物性共鸣。
前面曾提到光哲学的展览,在幻觉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从思考,还是从风格、思潮、样式出发,当代艺术界对光学艺术的偏爱,特别是对具象绘画的推崇,成为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幅《EdenCurtain 09》 帕森·布鲁瑟与玛吉特·卢卡斯绘画的作品,用常出现在作品里的“光”元素为线索,激发观众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认识光。
安东尼·麦考尔在 1973 年创作了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以线勾勒锥形》。该作品以投影的形式创造出流动光束雕塑,惊艳四方,令大众叹为观止。投射的光影在暗箱中自由地放大又缩小,时而摇摆,由最初的“点”,渐变至“线”、“面”,直至三维的“体”。观众行走于暗箱中的行为改变着光的形状与方向,因此成为“参与者”而不仅是“观赏者”!
我们在探讨《老渔港的历史》艺术人文的时候,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作品的发生形态、光泽、光感等转移与重组的可能性。画面是有故事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视觉和心理来感受万象变化。所以走进观赏空间时,成了我们了解另一种时空的载体。
而今的现实中,人们总要面对艺术现象,比如面对艺术作品,有不少初步看来清楚,细一想来难以理解的现象。若要在有限的空间寻找与“艺术品”对话的可能,艺术展览的思考将对设计师的角色提出新的要求。
融润展柜设计师作为这些艺术展示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也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审视自己在艺术展览中应该如何做出反应。设计师作为展览的灵魂人物之一,以艺理本身的逻辑为引导,有很多观看艺术世界的方式,展开异于往常的想象。
如融润展柜所述,“我们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社会,以及因为不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划分而延续变迁的时代,这个过程在不断积累并加速。”因此,我们正面对一个迫切的任务,在展览艺术承载的大量信息之下,我们需要在展览中接受、转化、传递所组成的交流方式,并建立艺术作品的新的核心,将艺术欣赏延展到人文和背景。